Breaking News

老有所依

人口老化是香港面對的必然趨勢,根據政府《香港人口推算2015 - 2064》報告,65 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,將由2014 年的15%,增加至2024 年的23% 及2034 年的30%,政府既然預見有關情況,未雨綢繆就是必要的工作。在我的政綱中,「安老」佔有重要一席位,為社會貢獻半生的香港人,都應該擁有具尊嚴的晚年生活。

上星期六我探訪了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的社企「妥安心」,它是獲民政署「伙伴倡自強」計劃撥款成立,位於大埔廣福邨。此機構主要業務,是訓練及聘用低學歷、低技術婦女,照顧區內的長者與離院人士,由於他們的服務「以需求為本」,所以收費低廉,服務亦多元化,既有上門的起居照顧、復康運動、陪覆診甚至陪購物,院舍中亦提供日間護理及暫托服務,讓當區長者毋須長途跋涉,已可滿足到個人的生理及社交需要。

據其負責人所述,有關市場的需求顯然越來越大,甚至可以預期,私人企業亦將會加入發展同類業務,而社企與一般企業,相信能夠以不同的經營模式,服務不同階層的長者。

不過,此類社會企業要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點並不容易,尤其他們並非「以營利為本」,既要保持服務收費便宜,又要維持足夠吸引力的薪金水平,加上不少屋苑即使有同類需求,業主卻抗拒此類院舍落戶,發展可謂困難重重。

要改善有關服務的前景,我倡議因應現時安老事務委員會就《安老服務計劃方案》的諮詢結果,作出適當的長遠規劃,例如將長者院舍納入《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》,預留土地興建資助院舍,確保一定比率的安老資源。

與此同時,政府應該進一步檢視不同院校的培訓課程,根據實況增撥資源,透過成立認證機制,確保有關課程得到資歷架構認可,使安老服務行業更為專業化,以吸引更多新人入行,紓緩業界人手短缺的問題。而政府更可趁此機會,增撥資源收集銀髮市場的大數據,為社企尋求更多銀髮市場的商機,強化經營的可持續性。

還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,我曾在美國波士頓的華人社區,為當地「耆英會」服務了一段時間,既要幫助清潔和翻譯,也創辦了一家小型的老人醫療中心,而更重要是,我也要幫忙駕車送飯,甚至陪公公婆婆打麻雀,正是人與人的接觸,才可以讓長者保持「青春常駐」,也會活得既快樂又有尊嚴,這種人類共同的需求,不分時代與地域都是相同的。

社區安老與居家安老,即是讓老友記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享晚年,是最為貼近人性的模式,在人口老化的趨勢下,恰當的政策修訂與配套設施,顯得更為重要。我在政綱亦進一步提及改善「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」、「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」及「長者醫療券」制度、引進智能安老等,讓資源用得其所,切實改善長者生活質素,是保障香港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一步。